4月11日,昆明市五华区沙朗文创园又迎来了一支研学团。“蓝布上的蝴蝶像活了一样!”扎染区的孩子们有样学样,用劲儿拧紧布团,靛蓝的汁液顺着褶皱流淌,绽开不规则的星辰图案。百米外的酱菜间里,白族阿嬷正教小朋友揉搓着萝卜丝,陶坛里发酵的小米辣香气扑鼻而来……
“以前这里,偏僻得连出租车都很少愿意来。”沙朗文创园创始人帅小梅笑着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自从她带领工人将老旧的印刷设备一件件擦拭干净,将一座废弃印刷厂改造成文创园,仅去年就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24年前走上创业之路时,帅小梅还只是个仅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农村妇女。如今,她带领7个村寨217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将非遗做成了年产值千万元的产业。
废弃印刷厂飘出酱菜香
“2001年夏天的一个周末,我正在带孩子玩耍,突然有人问我‘哪有吃饭的地方?’半个小时就被人问了9次。”这次偶然的经历,让帅小梅萌生了“人无我有”的念头。她与家人商量租下4间铺面,开起了农家乐。
“不曾想,生意出乎意料的火爆。后来开农家乐的村民越来越多,又全凭大伙的一句‘酱菜好吃’,找到了新门道。”帅小梅说,沙朗白族传统手工酱菜是祖传秘方,原先免费赠送的酱菜被游客连罐买走,这份意外热捧让她找到了新的创业方向。
2019年,随着手工酱菜需求增大,帅小梅决定建造酱菜工坊。正为选址发愁时,她偶然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印刷厂。指尖抚过斑驳的铅字机,数年前在这里排字到深夜、领到人生第一份工资的场景涌上心头。
风吹过空荡的车间,她突然嗅到一股“酱菜的咸香”。拍掉机器上的灰尘,她当即决定:“就是这儿了!”不久后,老厂房里搬来了第一批陶缸,帅小梅的“酱菜香”在这里悄然发酵。昔日的印刷厂食堂飘出八宝饭的甜香,当年排版用的铜模,成了现今沙朗文创园的镇馆之宝。
“活字印刷博物馆、非遗文化体验中心、劳动实践种植基地、野炊体验中心……”虽然文创园不盈利,需要酱菜生意补贴,但帅小梅觉得沙朗村不能少了文化这一板块。
勤学AI升级创业版图
2021年,沙朗白族传统手工酱菜制作技艺被命名为五华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帅小梅被认定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帅小梅打开一罐封装好的手工酱菜,2016年在清华课堂的往事浮现眼前。当时面对产品供需失衡几欲放弃的她,受莫扎特故事启发,通过47次试验量化配料表,最终打造出“帅小酱”品牌。
帅小梅的创业故事因AI的介入焕发新生。过去,她仅依靠手工酱菜体验吸引游客,年纯收入20万元左右。2025年3月,她通过家人安装了DeepSeek,开启了“非遗+AI”的转型之路。
“当我输入‘白族药膳+乡村振兴’需求时,DeepSeek迅速分析出当地被列为‘乡村振兴重点示范区’的政策红利 ,并关联到村落内闲置的书院文化遗址,建议打造‘药膳工坊+文化课堂’的沉浸式体验场景 。”帅小梅告诉记者,那一刻,她愣愣地盯着手机屏幕,说不出话来。
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帅小梅从不忘记学习:“现在AI成了我的‘创业军师’,从非遗产业数据分析到‘帅小酱’未来的发展前景,它给了我很多客观建议。我要勤学AI,升级创业版图。”
热心大姐成了人大代表
如今,帅小梅的员工已达数十人,产品线扩展到十几种品类,销往全国各地。
生产效益好了,她没忘记村民。帮邻里化解矛盾、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谁家红白喜事缺人手,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帅小梅。她还成立合作社,请区农业局技术员培训村民,带领大伙儿一起致富。丈夫笑她,像极了电视剧里那个爱操心的“马大姐”。
2016年,市人大调研组来村里摸底时,村民一致推荐:“她行!她是我们村最爱管闲事的人。”原来,那些深夜里送医的背影、灶台边帮厨的汗水,早已被大家铭记在心。
当选人大代表后,帅小梅将“泥土味”的建议带上人大,从乡村旅游规划到年轻干部培养,锲而不舍地建言献策。
如今,村里新修的硬化路通到家家户户,年轻干部带来新活力。帅小梅依然保持着凌晨开门的习惯——只不过现在,她要为更多人“操心”了。
Copyright © 2015 昆明市妇女联合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