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效助推昆明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服务好全区约38万余户家庭和12万余名儿童,西山区始终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通过“1681”模式,全域联动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实现“1”个融合
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与儿童发展十年规划目标、任务和机制有机融合,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出台实施方案,召开工作推进会,结合各责任单位承担的儿童规划指标细化儿童友好工作目标及任务,加大协调配合和资源共享,使儿童规划工作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同谋划、同实施、同推进。
打造“6”类示范点
严格按照昆明市空间、医院、学校、公园、图书馆、社区6个领域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指引,打造第一批儿童友好综合示范社区5个、医院1个、学校4个、公园5个。定期召开重点示范点位推进会,听取点位建设情况,研究存在问题,确保达到示范标准。
开展“8”项特色工作
项目化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紧扣社区儿童多元化服务需求,以儿童更好成长为目标,以儿童为中心、家庭为基础、社区为纽带,实施“与‘童’一起·共绘西山”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200余场,覆盖儿童4000余名,让更多儿童感受到社会对儿童的友好。
探索建立儿童参与公共活动和公共事务机制。在前卫街道前卫社区成立“小太阳决策团”儿童观察团,为15名儿童代表颁发聘书,小代表们通过投票选出会长、副会长。孩子们积极参与到社区发展和社会治理中,针对周边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5条改造建议和意见。儿童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参与感逐步提升。
拓展儿童成长空间助力城市建设。整合辖区资源,积极拓展儿童友好空间,打造云南省第一批儿童友好公园矩阵壳壳乐园、南文蜜糖公园、文星公园及儿童友好文创园春雨937工业文化创意园、儿童友好城市阅读空间春晓图书城等,为儿童营造适宜的城市空间。
融合农文旅资源打造儿童友好研学路线。挖掘民族、历史、自然等农文旅资源,综合打造自然风景、文博研学、City walk城市漫游、红色爱国主义文化、最美乡愁和露营经济等6类具有西山特色的儿童友好精品研学路线21条,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感受快乐的同时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建立未成年人“法律生日”制度筑牢法治基础。探索建立未成年人8岁、12岁、14岁、16岁、18岁“法律生日”制度,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向未成年人及家长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家长和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让法律成为未成年人的“保护伞”和“约束绳”。
优化教学模式营造良好家风环境。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组织20.8万余名家长参加家庭教育培训,使更多父母成为“合格家长”。结合“清廉云南”行动,组织学生代表参加“传承好家风好家训·清廉家风伴我成长”主题活动,通过聆听历史先贤、习氏家风、最美家庭家风等故事,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激励青少年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开展关心关爱服务助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在开展“把爱带回家”儿童关爱服务、冬夏令营志愿服务等活动的同时,还联合多家爱心企业,以“儿童友好·与星相伴”为主题,对西山区特殊教育学校和昆明市蒙多贝儿童发展指导服务中心的30名孤独症儿童开展关心关爱系列主题活动,让特殊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
创新宣传方式营造儿童友好舆论氛围。以“关心、关爱、尊重儿童”为主题,拍摄发布《创建儿童友好城市,让西山与美好携手“童”行》《看见儿童 “西”望未来》两部宣传视频。通过“线上宣传+线下活动”的形式,在各类活动中植入“儿童友好”理念,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助力儿童发展,让儿童友好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行动、责任和事业。
实现“1”个愿景
“儿童友好,让西山更美好”是西山区推动儿童友好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愿景。为推动这一美丽愿景从“施工图”变为“实景画”,西山区将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为契机,着眼“一米高度”的视角,俯下身聆听孩子心声,尊重孩子需求,持续推进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教育资源优化与拓展、儿童权益保护与关爱等工作,让城市建设更有温度。
Copyright © 2015 昆明市妇女联合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